本文作者:胡桂芳 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食用菌主食化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蘑菇只是蔬菜,属“副食”品种,种蘑菇、吃蘑菇,好像与粮食安全不沾边。殊不知,这是一种十分陈旧的观念。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可见,中国饭碗里装中国粮,装的是丰富多样的食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发展。不起眼的小蘑菇,成为我国继粮食(谷物)、油料、果品、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40年间,我国食用菌产量从5.7万吨增长至近4000万吨,增长了约700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农作物都没有的速度。这一世界种植业史上的奇迹,是千千万万食用菌人不懈奋斗、默默开拓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三次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既是对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的赞许,也是对以李玉院士为代表的食用菌人的肯定和激励。这一群体让14亿人进入了“一荤一素一菇”的“菇粮时代”,为保障中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了历史贡献,他们是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的生力军,是一个伟大的“粮食英雄”群体!
洪范八方食为首,吃饭问题大如天。解决“鼻子下面一张嘴”的问题,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急转直下,现实中矛盾重重:一方面是30多亿人无法获得营养膳食(去年全球食不果腹人数激增至8.11亿),另一方面是近20亿人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而导致超重或肥胖。面对严峻挑战,联合国粮食署提出努力加强粮食体系,支持普及健康膳食,尤其注重惠及最脆弱群体;世界粮农组织积极推进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广泛开辟食物来源,改善食物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食用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解决温饱、跨入全面小康社会,对粮食和食物的需求实现了“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好(营养健康)”的“三级跳”。居民人均直接口粮消费不断减少,动物性食品及蔬菜食用菌等食物消费增加。食用菌由于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荤食素食兼备的优势,具有实现营养均衡和安全保障的内在功能,适合了人们对食品消费“美味、营养、健康、时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菌类消费逐年上升,主食化趋势日益明显,食用菌在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现。而放眼周边国家和欧美,新冠疫情大流行下食用菌消费趋热,成为美国天然渠道中第八大畅销食材。2020年全美十大流行食物趋势评选,蘑菇更荣膺“超级食物之王”。食用菌已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食品。在重构世界农业粮食体系这一国际大背景下,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去系统理解、深刻洞悉世界农业与粮食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农情、粮情、食情新动向,重新审视食用菌产业。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大农业、大粮食、大食物、大健康、大生态观念,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认识。
自觉摈弃“食用菌只是一盘菜”的旧观念,深刻认识食用菌“五不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特点,全面开发食用菌“五大功能”——食物功能、健康功能、生态功能(绿色低碳固碳)、应急功能(救荒作物)、文化功能(中华蕈菌文化)。主动适应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加快食用菌从种质资源、良种繁育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从质量安全管控到产业融合、消费文化等全产业链创新。突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强食用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数智化改造和产业融合,持续为产业赋能聚能增能。加快面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助力沿线国家发展食用菌产业,传播中国食用菌文化,讲好中国食用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