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人 生技/专家 盘点“十三五”国内食用菌技术研发进展

盘点“十三五”国内食用菌技术研发进展

供稿: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十三五”即将收官,今天,小编带您盘点一下近几年食用菌产业的技术研发进展。借此,也向奋斗在一线的食用菌科研工作者致敬,你们辛苦啦!这几年,行业内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品种改良和繁育、生理与遗传、栽培新技术、新栽培基质探索、智能化生产、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均有新成果。

1、品种改良和专业化菌种繁育迈上新台阶

实现了云南离褶伞Lyophyllum sp.、毡毛栓孔菌Trametes velutina、柄生波斯特孔菌Postia stiptica、刺孢地花Bondarzewia sp.等9个新种类的基本驯化栽培,为食用菌种类多样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储备。培育出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侧耳属褐色新菌株2个及适合工厂化栽培菌株2个;培育适合工厂化栽培、芽菇期采收的黄色金针菇新品种1个、与引自日本的主栽品种综合性状和产量性状相当的工厂化白色品种1个,均已完成中试。
建立菌种质量控制的“种源维护→母种筛选→良种良繁”的“三步法”技术体系,成功为企业解决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菌种退化问题,并定期向企业提供维护好的种源平板,摆脱了对日本公司的依赖。这一技术在农发栽培种类香菇菌种上应用,发菌快7-15天,增产15.3-25%,优质菇率提高22%。这一技术基本解决了我国菌种混乱、菌种老化退化、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专业化菌棒制作提供了菌种质量的技术保证。这一技术在河北、河南、湖北、贵州、山西、陕西等香菇产区迅速推广。

2、生理与遗传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加强

随着生物技术、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用菌生理与遗传相结合的研究进展明显加快,为食用菌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目前食用菌遗传学研究和遗传操作平台基本建立,大宗栽培种类的香菇、平菇、金针菇,珍稀种类的白灵菇等遗传转化体系已经建立,基因过表达、沉默等方法基本建立。将遗传学研究用生理学指标和性状表达进行验证,将品质形成的生理代谢途径追踪到遗传调控机制。特别是有更多青年学者,越来越重视将生理与遗传紧密结合的研究与分析,极大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深入。但是,多年生理研究的薄弱,现有生理学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优质生产的需要。不同基质与营养、不同栽培技术、不同环境对食用菌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3、栽培新技术研发应用成效显著

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液体菌种的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菌棒专业化生产的迅速扩大,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日臻完善,已经在黑木耳、杏鲍菇、长根菇、大球盖菇、巴氏蘑菇中成功应用。液体菌种有效降低了栽培生产的成本和周期,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黑木耳延长出耳期增产技术。临时覆盖和吊袋棚栽技术日趋成熟,将地摆栽培搬进大棚,人为创造适宜木耳生长的温、光、水、气等条件,延长黑木耳出耳期,平均产量提高10%,质量(洁净度、整齐度)提高15%,价格提高18-20%,同时,免受周边环境药害,有效保证了质量安全。三是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用菌生长控制系统,为工厂化菇房环境的人工控制提供了技术储备。

4、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质利用研究进展较大

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增长和对原料需求的不断增加,棉籽壳、木屑、稻草、麦秸、玉米芯、豆粕、麦麸、米糠等传统原料持续涨价,成本提高,挤压栽培效益。体系持续9年的新型栽培基质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不同菇种,不同材料,都相应形成了整套技术,2019年示范推广应用规模显著扩大。尤其是杏鲍菇、黑木耳等菌渣再利用栽培技术得到全国性推广。此外,豆秸、花生壳、木薯茎秆、莲子壳、柠条、桉木屑、啤酒糟、甜菜渣等也被陆续开发应用,拓展了食用菌生产原料来源。

5、生产装备制造与智能管控水平提高

一是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基本形成。木腐菌工厂化的瓶装袋栽形成流水线生产,配料、分装、消毒、接种、搔菌、采收、挖瓶、运输等绝大多数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有的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全程可视化。即使是农法生产种类,如平菇、香菇、黑木耳,出菇前的各环节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草腐菌生产的发酵隧道、抛料机、菇床上料机、拉网机等,也基本实现了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二是工业化生产装备企业快速进入到食用菌行业,快速提高了产业的装备与环境控制设备的产能和制造水平,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三是食用菌智能管控大数据平台初步应用。随着食用菌智能管控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和数据互联,融合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在云端建立食用菌服务平台,提供食用菌大数据综合管控服务,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在线实时智能管控功能。

6、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研发进展明显加速

2019年主要集中在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主食、休闲类食品、饮品和膳食补充剂等产品的研发。在大宗种类的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品种基础上,黑木耳、猴头菇、海鲜菇等逐渐成为加工技术和产品研究的热点。主要研发产品有三大类:一是与五谷杂粮、茶叶和蔬菜等复配的主食和休闲类食品,平菇南瓜复合面条、平菇挂面、金针菇挂面、毛木耳挂面、平菇面包、杏鲍菇微粉桃酥、银耳酥饼。二是与植物源原料复配的食用菌饮品,如木糖醇金针菇酸奶、猴头菇苹果醋复合饮料、木耳羹。三是与其他特色原料复配的即时羹点,如添加枸杞、桂花的银耳速食羹、银耳燕窝。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食用菌协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菌菇人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unguren.com/2837.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37-888890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317772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