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金针菇、杏鲍菇产业工厂化之后,我国香菇、双孢菇的生产模式也走到了传统栽培与工厂化栽培相结合的发展岔路口。国内建成的香菇、双孢菇工厂有数十个,但却出现了一些企业“今天上马,明天破产”的局面。这些企业为什么没有像金针菇、杏鲍菇工厂化企业发展的这样迅速且成熟呢?
业界大佬与生产企业围绕香菇、双孢菇工厂化栽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观点碰撞,为探索我国食用菌工厂化道路发展又点亮了一盏“指明灯”。
工厂化难行之香菇
我国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169.68万吨,其中香菇产量710.32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大食用菌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坦言,虽然我国香菇产量不断提升,但香菇生产的主要模式仍然以传统家庭小作坊式为主,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季节性生产;产品品质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等不利因素。
如今,目前我国香菇产业已经走到传统栽培与工厂化栽培相结合的发展岔路口,但不能忽视的是,香菇工厂化发展前路困难重重。“生产成本高是香菇工厂化的巨大障碍。”中国资深香菇栽培专家、上海芳原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盛进之说,鉴于香菇出菇具有培养周期长、出菇需要温差、出菇期长等特点,工厂化生产相同重量鲜菇的成本,香菇是蟹味菇的约1.5倍,是金针菇的约3倍。
盛进之表示,短期内,我国香菇的产能只要还是以传统菌棒生产方式为主,虽然生产设备这几年有很大改进,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因为菌袋毕竟无法像瓶栽那样实现完全的自动化,生产效率也无法达到瓶栽的水平,在这一点上,也制约着香菇工厂化的发展。“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寻找替代适宜栽培香菇树种的原料是当务之急。”令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毅担忧的是,至今为止20年,却尚未成功,这对未来香菇工厂化生产而言将是最致命的要害问题。
在谭琦看来,香菇工厂化面临两大问题:菌种和工艺。在菌种问题上,菌龄短70~90天,对温差不敏感,三潮菇占80~90%。在国外,香菇工厂化生产,集中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已有菌种为XR-1,采用装袋、灭菌、接种等操作都已实现机械化,发菌以及出菇是在人工可控的环境下进行的,香菇生产可实现周年稳定生产。“全套引进国外香菇工厂化生产工艺存在成本高、规模小的问题,因此研发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香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是香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的中国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谭琦说。
居安思危展望未来之香菇
香菇生产究竟要不要发展工厂化?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为什么要进行工厂化栽培?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看来,工厂化不是现在最急需的,但从长远来看,是必然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目前农民种植香菇已经遇到瓶颈了,其中用工难是主要问题。由于种蘑菇比较辛苦,80、90后的年轻人宁愿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种蘑菇,导致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为了保障香菇产量的稳定,未来需要工厂化代替人工生产。”
谭琦认为,未来5~10年内,香菇产业生产的模式将向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她表示,与传统生产相比,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能够更好地控制原材料来源,安全有保障;规模化有利于机械化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制种、统一接种和发菌,成品率更高;有技术人员进行统一技术指导;产品可以统一回收,抗风险能力更强。与工厂化生产相比,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投资相对少,风险分散,富民工程更容易体现且更适合国情。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更加要注重配套设备、菌种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但在香菇工厂化进程上,与会专家却产生了不同意见。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毅不赞同现在推行香菇工厂化。国内市场的香菇价格由小农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虽然目前香菇产量在增加,但价格却一直在下滑,这反映出市场供需不平衡,一旦香菇大量工厂化,那么,香菇可能成为继金针菇、杏鲍菇之后下一个陷入低谷的品种。
中国资深香菇栽培专家、上海芳原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盛进之从香菇工厂化生产成本和国内市场价格角度分析,我国香菇工厂化生产还不具备可行性。菇类工厂化生产成本在高于市场价格时,工厂就就会出现亏损,企业就不能长期生存下去,如果持续出现直接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工厂现金流就会断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表示,工厂化目前可以推进,但不宜大量发展,企业不应盲目追求工厂化。“我国从国外引进的都是大型设备,虽然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自动化机械生产企业,但因技术引进和设备、厂房投资巨大,并不适用于国内的家庭栽培模式。”李玉建议,我国香菇产业应实现“两条腿”走路,根据我国国情研发生产出适合家庭栽培的小型机械设备,从家庭工厂化做起,进而推进到全国工厂化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