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讨论了诸多平菇工厂化的相关问题。从品质、技术、设备、成本、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还是有很多思路和认识有所不同。
其实平菇工厂化的认识也很难统一,也不好说明白,就像“三季人”问题——所见所闻限制了思维,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只有同等层次的才会有同频共鸣。至于对错,明白人自然明白。比如讨论最有争执的“能耗”问题,都说通风量大、能耗太大,生产无效益,比不过自然出菇的等地。
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不明白为何要和自然出菇的去比。工厂化生产和自然出菇根本就是不同的路线模式。各有各的风格,为何不能去做自然出菇模式做不到的哪?
说要和自然出菇去比的,那是理念限制了思维。工厂化模式的着重点不是去和自然出菇的去比、拼价格,更不是挤压菇农,抢占他们消费群体和市场,是要做出绿色安全、品牌品质,走出价格合理、符合中高端消费需求的产品。这是定位问题。工厂化平菇生产属于公司性质,不是小作坊模式。也就是定位和格局要高。
关于能耗问题:
我知道各地的公司有自己的用电“能耗”实际算法,但差异很大。对当地有价值,对于外地的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预算方案,不然类会似于刻舟求剑——死搬硬套,很不适用。
“能耗”是大家关心的,但是这个能耗不是一味不变的。能耗冬天和夏天能一样吗?保温条件不同能一样吗?东北零下几十度和南方高温的能耗能一样吗?库房菌包容量不同、制冷设备性能不同能一样吗?其实所说的能耗问题无非是成本问题以及牵扯的效益高低的问题。
但是成本和效益问题不是仅仅由“能耗”决定的。能耗仅仅是影响盈利与否的一个因素。至于影响的多少要综合来看,而不是由此决定。为什么哪?我们知道效益高低是由多个因素综合评价的。所以算账不是单单的算一个环节一个点。如果菇价在一元一斤,生产一斤菇的能耗电费成本就算一分,你也很难盈利吧!反之就算一斤菇的电费成本两元(实际在几毛),一斤菇价格二十元,不还是有很高利润吗?那时候工厂化模式生产平菇会亏钱吗?要明白东方不亮西方亮,平菇所在的市场决定了价格高低,价值体现的差异决定了是否盈利。
其实单单从一个生产周期来看,平菇工厂化从接种到采菇需要 25-28天左右,一茬菇的周期比杏鲍菇55天左右,海鲜菇120天左右能耗折算下来不会大啥。所以说限制平菇工厂化模式的不是能耗问题,而是销售渠道和盈利点。
现从下面几条谈谈看法,也仅仅是一己之见,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什么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我们既然讨论食用菌工厂化就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从网上找了几个说法和定义:
(1)“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方式,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2)工厂化农业是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组织和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不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制约和影响,农产品生产直接在人工控制下,通过采用现代化生产装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来进行,故具有稳定、高产、高效率等特点;
(3)农业工厂化就是把最先进的智能管理技术和最新先进的种植方法相结合,实现像加工制造业一样全部用智能计算机管理的设施农业,设施是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其次还必须能产生效益。这就要求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和管理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工业理念和管理方式,根据食用菌的生理需求,在机械设备的辅助下模拟出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
工厂生产特点:能连续、稳定作业,减少气候变化和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整体安全、高效。
工厂化生产要求:产品品质稳定、产量稳定,企业盈利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平菇工厂化的可行性
根据目前情况,平菇工厂化生产可行不可行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给公司或者个人带来盈利?是否有钱赚?做下去花费的精力是否和收益是否成正比?
现在的自动化设备、设施硬性条件以及平菇种植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平菇工厂化生产的需求,也就是说平菇工厂化生产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工厂化生产是否盈利?是否有意义?
三、平菇工厂化的技术问题
(一)菌种和接种问题。采用哪个品种以及菌种的生产模式。这直接影响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周转成本),也直接牵扯菌袋污染率,最后都从“成本”体现出差异来。
(二)配方问题。采用哪一种配方?直接牵扯成本和产量问题,也就是最后的效益问题。
(三)打包和灭菌问题。打包机(人工还是自动)和灭菌方式(高压或者常压)的选择以及包的大小,不但牵扯人工、生产速度、周转、污染率、成品率、转化率等等,也直接牵扯效益比问题。
(四)菌袋培养问题。这个问题最容易解决也最容易出问题。因为可以数据化、样板化,但是确确实实的很多后续的问题都出在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检测前面工序和工艺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点。
(五)出菇问题。这也是一般人理解的技术核心问题。其实食用菌栽培每一步都很关键,不能说那一步是核心,是任何问题、任何步骤都是和0的乘法或者减法的关系,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效益缩减或者为零。
技术方面不单是说栽培技术是否可行,还包括设备是否支持生产使整个运作环节更合理更高效的问题。平菇工厂化生产虽然和大棚栽培有差异,但对于熟悉平菇生理要求的、熟悉机械设备运转特点的,只要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突发情况的思维逻辑能力,只需要几批次就可以做的不错(这说法仅限于已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这个技术说法就是:看菇调整,看库调控。调控技术不单是经验累积,也在于调控中准确判断及时处理,其实是思路问题。这个调控难点不是说多复杂。而是如何提前判断出菇在可控环境下有什么生长规律?如何提前应对?黄毅老师说过:和菇对话,明白菇的语言 (大概意思)。也就是知道它的表现状态是有哪方面促成的?如何应对?
四、平菇工厂化的持续生产问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只要人在,机器不坏,就可以持续生产。这个不是问题。造成不能持续生产以及加量或者减量生产的是效益和能否销售问题。只要市场认可效益好,平菇工厂化生产持续是没有问题。
五、平菇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和效益问题
成本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平菇所需要的各种投入。简单计算成本是没意思的,要和产出效益挂钩,看最后是否盈利。其实成本问题更应该是总投入和总产出效益比大小的问题。这个成本不能简单的做数字计算。因为很多无效付出和额外事项是无法提前预算出来的。如果单单的算一个环节或者仅仅做模式计算,那就很容易得出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是无用、无效或者直接引导投资者入坑。
比如:简单计算一个菌包的原材料成本,计算从打包到出菇、包装、环节的人工成本、电费成本、燃料成本以及其他的各项运作管理成本,哪怕计算出折旧成本,然后把能想到的一起综合起来,觉得这就是所有成本了。(其实这还是不在其中,不知其坑深浅,很多人就死在数字模拟计算中。)然后又计算出市场上平菇在一年之间价格平均值,做个产量和产出大概值,然后又做个风险评估值以为这就是客观的数据和大致情况。其实不然。为何呢?看看简单模拟(实际有所差异):
工厂化制袋规格和成本:袋子规格18×36(厘米),培养料含水量63-65%,每袋装湿料2.7-3斤,干料重0.9 -1.1斤(原材料不同的差异),袋高18-21厘米(套环和窝口的差异),菌袋污染率:0.5%。每袋一茬产菇0.5-1.0斤(叶片大小、含水率不同)。单包成本在1.3-1.8元(各地配方、人工、电费、原材料、折旧、包装、运输都有差异)。按照平菇销售价格每斤0.5-5元(地区、季节不同)。
按照上面数据,单包销售收入,按最低计算为:0.5×0.50=0.25元,按最高效益计算为1×5=5元。单包成本(各个公司差异):1.3-1.8元。这样对比可以看出:最大负效益为0.25-1.8=-1.55元,最大正效益为5-1.3=3.7元。
按照日产一万包计算,单日最大亏损为1.55万,单日最大盈利为3.7万。
这里没有计算采菇、包装、冷藏、运输、销售等后续成本。一般的均摊在一斤菇上要在0.3-0.6元左右。如果把这些成本算上则单日最大亏损在1.55+0.6=2.1万元,单日最大盈利在3.7-0.3=3.4万元。
这些数据只是最简单的极端计算模式,但是还没有计算意外的污染(超过0.5%污染率)和突发事件。单单从这些数据决定平菇工厂化能否可行,是否盈利是没有意义的。价格决定效益,产量决定盈利,可持续稳定生产、销售才是企业能否存活的根本。
我不知道别人对设施化和工厂化生产说可行或者不可行的人如何理解。但我知道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真的不是外行人所想的,也不是按数字计算的,真实结果和收益更多的是受市场价格波动和工厂化模式的生产效率决定的。计算出的平均数值对实际生产的意义不大。
六、平菇工厂化的商品问题
平菇工厂化模式因为是在可控的环境下生产,从品质和色泽以及菇型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全年生产出无虫害、无公害商品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符合现在的健康消费,这也是大棚自然出菇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七、平菇工厂化的销售模式
销售方面一般采用订单销售和定量销售,直接配送商超和固定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尽量不采用进入农贸市场去和菇农抢市场拼价格。这属于定位问题,利用的就是资源的差异走不一样的消费渠道。我们也必须承认中高端消费群体价格在5-8元范围内只要品质有保证,食品安全有保证,会有大量的客户群体的。
八、平菇工厂化的延伸问题
平菇工厂化模式一提出来,很多人立马就往其它菌类大的工厂化模式上对靠。其实只要符合了工厂化模式的生产理念不在于大小,都可以说是平菇工厂化。平菇工厂化生产不是说非得去去新建厂,更多的是利用原有工厂化模式的前提下季节性或者计划性生产,比如者杏鲍菇工厂化里只要改变菌种即可,其它的一切都不需要变动。
如果当地平菇市场价格比较不错,在一些具有地域优势的条件下(价格优势和温度优势以及销量优势)可以建造新的公司,至于具体的量产多大,一般的在日产5000-10000包都是可以的。
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公司都存在效益不高,容量不够,人才不足,愿景没有,半死不活,活着死着等问题。
以下几方面都占了:
1.能耗高,但产量不稳。
2.人工成本增大,但效率却变低。
3.产品品质不稳定,销售价格不确定。
4.只做单一品种,虽然做到了精,但也被固定其中,难以扩展,如果遇到销售难度增大,必然会出现单品效益下滑严重,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杏鲍菇、金针菇的单一发展就是如此)。所以做精的同时也必须多元化发展,同一行业内多层扩展。做到防患于末然。
5.技术更新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只是一味地模仿生产。
6.公司的愿景和吸收人才的容量不够,固守于老总的思维意识内,做不到“公司”的精髓,只是作坊的扩大,类似于做大了的土豪。
我们知道工厂化模式的菌类生产现在都遇到了“瓶颈”,主要体现在发展中的市场扩展以及持续盈利问题。这也说明了一味地生产扩大或者被动的生产都走入了误区。后来的入行者一定不要再走老路,不要再去模仿以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必须从新的方向思考,做出小而精的“公司”,以适应现在的消费群体和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后公司不以“生产而生产”要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这个就牵扯如何做,做哪一种的新型模式的问题,我说说个人的看法: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有两个通病:生产中的能耗和生产后的废料处理。
1.库房的能耗本来就大,一通风就必然带走冷气或者热量,冬天还好说,但夏季对制冷机非常不利,但也必须通风。(高温缺氧情况下,几个小时就出现菇柄拉长,品质下降)这个能耗自然就加大,电费也就额外多了。能否把排出去的废气利用呢?一般的公司都是直排的,几乎没有利用(也有设计利用的厂房和冷热转化的新节能设备) ,也不容易利用。
2.生产后的废菌包料利用也是个问题。一般的都是被拉走,无非是做基质、做有机肥、做燃料、做草菇双孢菇的培养料等。因为是连续生产的废菌包的量会因为销售不及时或者无人利用,日渐越多,逐步成了小山堆,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给,生产都带来了隐患。
以上两种通病能否合理解决呢?化不利为有利产生出新的效益呢?这就要看个人思路了。如果不固守以往的模式,能在每个培养房或者出菇房之间加个蔬菜或者花卉温室,排气的时候直接通过管道送到大棚中,利用废弃的热气或者冷气给大棚中的作物创造个合理环境呢?这样的思路,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菌类模式的厂建规划和单一发展,是做个小型的生态联合体公司,以菌类生产为根本,废料和废气利用为辅助,转变为特色菌类+蔬菜配送的新模式。
十、任何问题的why
1.任何问题,一定不是问题,问题一定是个人的问题。个人能力大小决定问题的大小,也决定未来结果如何。
2.公司能否生产并可持续盈利,是由老板的思维理念决定的,而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市场是变动的,如何适应消费需求才是根本的。不要反应过慢,一成不变。
3.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同一行业,有亏有赢,如何做,走到哪,是老板层次的问题。
下面附一些“菇财有道”微信群里朋友们的建议和看法:
张招贤:平菇工厂化的方问:一、不能做常规品种,要做市场上很少见的品种;二、要能爆发出菇,二茬产量起码能达到65%转化率;三、必须要有品牌,起码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四、建厂离市场最好五十公里范围以内;五、营销高于生产;六、生产技术要改良,简单套用其他食用菌的方法可能不适合。
毛毛:工厂做,不能和小菇农抢饭碗。我强调营销,因为普通的菇不知道营销的厉害,这才是工厂模式的方向。
吉蕈园何永珍:说到点子上了。工厂化平菇最忌讳的是有没有稳定的市场,能否实现以销定产是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靠与小农户竞争,靠量大冲击市场,挤压农户的生存空间,那赚钱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况且可持续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最后受伤的是整个行业。大企业的优势就是生产供应菌棒,而不是出菇管理。
不可否认,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平菇而言,我看好的是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小微型平菇工厂化生产。
附:关于技术核心和付出问题
技术方面的东西说真的只是针对具体环境和条件下采用的各种有效模式,使生产能稳定少出问题的措施而已。
技术方面的很多东西属于经验教训的总结,包括手法和心得体会。
至于核心技术很多人说的、认知的到紧紧是手法,因为手法容易学习和模仿,也行之有效。但技术核心的根本是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这属于心法,这才是核心,在经验教训中提升的对操作的流程把控以及问题分析、判断、处理才是核心。
但是这个核心很难直接传授。(公司可以把技术核心流程化,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可以做到把技术细节要求揉和到管理中,从管理结果看技术效果。)
唯有经历一些事实才会有共鸣。单单的技术属于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升华,背后是个人的阅历和多重心血付出,干嘛要一股脑的给别人?
把别人技术一股脑用“捡死鸡”方式偷偷拿走的人也属于不地道的。
唯有交换,不管是友情、感情、财物以及同等层次的交流都属于对等的互换。
另外别人的技术就是别人的,就算给你了你也不一定理解,只有同层次或者即将达到同一层次的才会有恍然大悟的共鸣。
(文章来源:菇财有道 作者:张占伟 张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