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2018年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的食用菌行情,菇农有喜有悲,有的菇农食用菌喜获丰收,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有的菇农种植的食用菌出现滞销,一年的辛苦劳作打了“水漂”。面对不稳定的价格走势,菇农朋友也是感慨万千。
我们都知道,说到食用菌种植,尤其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模式,行情是赚不赚钱的风向标,有行情垃圾当成宝,没行情宝也是垃圾,这真的需要运气的,运气没碰上,说再多也是纸上谈兵。
笔者粗略梳理一下,阻碍他们种菇赚钱的,至少还有几种因素。
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目前国内工厂化菇绝大部分菌种是从国外进口,而像传统的食用菌,如香菇、木耳、平菇等,菌种问题就更突出了,每年因为菌种质量问题而导致减产、绝收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由于监管不到位,我国菌种市场还比较混乱,菌种老化、退化和低劣问题严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常有出现。另外,菌种行业扩繁、引种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因菌种侵权而打官司的案例在行业内也有发生。
同时,在一些产区,长时间都是种植一些老品种,无论产量还是商业性,根本跟不上市场的步伐,结果只能暗里吃亏。与此同时,由于菌种质量的下降,也影响到了食用菌产品品质,消费者对于食品口感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更加苛刻,品质不高的蘑菇市场价格也受到很大影响。同样是金针菇,雪榕生物生产出的金针菇产品质量就比国内大部分金针菇厂家生产出的产品更好,更有卖相,市场上卖的价格自然也更高。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优化食用菌生产结构,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既是推进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又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目前,市场上大棚菇、工厂化菇往往混合在一起卖,这就无形中拉低了食用菌的品质。为此,要减少次品菇在市场的份额,不仅仅会让消费者对蘑菇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还可以提高菇农的经济收入,是我们未来食用菌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说,阻碍种菇赚钱的拦路虎,品种不上档次绝对算是一个,大家要想做这行,这方面的意识还得尽快提高起来。
在当前国家精准扶贫国策助推下,不少朋友心头一热,就会投身进来。但真正进入后,食用菌行业这水就知道有多深。前几年食用菌市场少的时候,价格高,咋卖都赚钱,现在就不行了,品种、产量都逐年增加,市场消费下降的情况下,到了拼质量,拼技术的时候。食用菌种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很多,没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很难做好,规模小的话,可能会好控制管理点,一旦要做点规模的话,就不知道从何入手了。
其实食用菌种植是最讲技术的,一个食用菌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你的种植水平上,只要把蘑菇种好了,单产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你才有赚钱的可能。要知道,不少大基地的技术员年薪都已经几十万了。
要想种植能赚钱,栽培技术是第一要务,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或这方面的人才,失败是必然的,又说什么赚钱呢。
笔者所说的规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面积较小;另一个是种植的地区规模有限,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归纳为面积不成规模。
目前个体种植户一般都是2-3万棒的规模,几亩地,如果是合作社的话,基本上几十亩或者上百亩,但是独处一隅,不成行不成市,虽然风景好、空气好、受影响小,但卖货难,买蘑菇难,请人难,成本相当之高。有时蘑菇出来了,面积说大不大,没人愿意上门收货,自己拉出去嘛,更不划算。
还有一些老农户,虽然身处种植产区,产业链很成熟,买卖不成问题,但是长时间都是只种二三亩地,即使遇到好行情,收入也是有限,还不如帮别人做工来得多,想赚大钱基本是做梦。
现在这个时代,各方面的消费水平都越来越高,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小收入根本很难养家糊口。而要赚大钱就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面积,如果面积不成规模话,其它都是白搭。
现在的食用菌种植环境,大家都没有什么方法,消费降低,让干食用菌更难赚钱了。很多人在选择食用菌品种时也有盲目性,唯有看什么品种好就种植什么,或者看到什么品种价格高就种什么,于是跟风种植成为了最常见的方式。
然而一旦某个品种有很多人种植,估计不用多久价格就会一落千丈,咱身边这些例子还会少吗?前几年的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到这两年炒的火热的羊肚菌、黑鸡枞等,只要种的人多了,种植面积扩大了,市场价格自然就会下降。2015年前,羊肚菌人工种植刚栽培成功时,市场价格在250元/斤以上,而这几年,随着种植户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扩大,市场价格却回落到100元/斤左右。
所以笔者提醒,如果发现自己的周边地区,今年种植某一个品种特别的多,那么你得注意了,最好就不要跟风了,也不要扩大栽培规模,有时宁愿不种或少种也好过折腾一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